“中醫將亡于中藥”的說法近年很有市場,此說雖有夸大之嫌,倒也道出了地道中藥材的現狀:瀕危。近年來,中國的中草藥出現“竭澤而漁式的掠搶”,包括云南白藥最重要的原材料重樓和獨定子,野生資源也瀕臨滅絕。還有許多中草藥,為了增加產量而施加肥料和農藥,藥效大大下降,導致中醫危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我國處于瀕危狀態的近3000種植物中,用于中藥或具有藥用價值的約占60%到70%。某種程度上,挽救瀕危藥用植物,就是在挽救中醫。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西南項目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麗江高山植物園合作建設的瀕危藥用植物資源圃項目,就試圖通過對滇西北鄰近地區特色藥用植物現狀進行調查和種質資源收集,進行本地藥材、少數民族藥材和珍稀瀕危藥用植物選育、遷地保護和繁育技術研究,以科學培養的藥用植物,替代野生藥材和種植藥材,實現對瀕危物種——包括原始森林和原有藥用植物的有效保護,促進其可持續利用。
重樓為延齡草科重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24個種,藥典品種只有2個,即滇重樓和七葉一枝花,是我國傳統的大宗藥材之一。圖為滇重樓。圖片均為供圖

項目首批選擇5種瀕危草藥物種進行保護
瀕危藥用植物資源圃項目的重點工作,包含開展滇西北特色藥用植物主要產區優質種質資源收集和選育研究,對不同來源不同品種類型的生長發育性狀、藥材產量、質量性狀、適應性和抗性等,進行比較和篩選,確定適合的特色藥用植物優良品種;建立繁育溫室并開展繁育技術研究,尋找引種栽培的關鍵制約因子,包括資源收集、資源評價、良種繁育體系建立、林下種植管理等,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關鍵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對野外已遭受破壞的區域進行物種回歸,向林區村落農民提供種苗,讓他們在私人、公益和國有林種植,擴大野生藥用植物種群數量,避免物種消失,并使農民在保護中受益。
此外,瀕危植物培育基地還要向公眾開放,推動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珍稀瀕危植物的認識;提供瀕危物種回遷技術培訓,提高林下成活能力,促進中醫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原始森林的保育。
項目首批選擇重樓、白及、珠子參、金鐵鎖、金不換這5種瀕危特色草藥物種,進行遷地保護與展示。原因是,它們的市場需求較大,長期以來均是通過收購野生資源滿足需求,而忽視了培育與保護,但高山藥用植物資源生長環境特殊,繁殖速率低且生長緩慢,這就導致部分野生資源面臨著尤其嚴重的繁衍和發展危機。
以重樓為例,重樓為延齡草科重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24個種,藥典品種只有2個,即為滇重樓和七葉一枝花,是我國傳統的大宗藥材之一。重樓含有甾體皂苷、氨基酸甾酮、蛻皮激素、黃酮苷等,是云南白藥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重樓屬植物雖然種類多,分布廣泛,但是由于本屬植物根狀莖生長緩慢,加上其是多種中成藥和新藥的主要原料,采用量大,每年的生產消耗量均遠遠超出其生長量,這就使重樓野生資源日趨枯竭和瀕危。
|